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。”近年来,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不断加快经济建设,强化生态环境治理,从一处平庸的小山村逐步发展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往昔只能回味的乡愁,已然化作村民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。
民主议事共建美丽家园
魅力峒山好风光。走进峒山村新沟二队,青白灰三色调的村居建筑与周围山水田园融为一体,处处透着幸福生活气息,这些都是村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2022年初,峒山村成立峒山村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,投入10万元建成百姓议事厅,在全村11个湾组建立议事角、议事亭、议事休闲广场。
对于村民关心的事情,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进行“串门式协商”,面对面沟通,一对一化解。对共性问题,提前7天公布协商议题,并召开协商议事会进行“座谈式协商”。建立村民议事积分制,有效推进村民积极参与议事的积极性,形成议事良性循环。
新沟二队位于峒山村中部,二线港穿湾而过。常年来港道内淤泥堆积、水草疯长、水流不畅。在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的推动下,沿港党员、群众主动拆除自家围栏、鸡棚、猪圈、小菜园、厕所等。
改造期间,附近的村民天天到工地旁走一走,看一看,打心眼儿里高兴。“港渠通了,环境美了,游客会越来越多。”村民脸上,个个笑容绽放。
党群合力,不仅完成了二线港5.7公里的主要港道清淤,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6.4公里支流进行了疏浚,确保让港道的水流进每一户农田中,实现了“堵心港”到“峒心港”“顺心港”的美丽蝶变。
据了解,峒山村还通过村湾夜话、“板凳会”等方式,发动群众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,村庄环境在变美,村民生活比蜜甜。
绿色发展让“颜值”变“产值”
乡村要振兴,产业是关键。为了改善经济状况,峒山村树牢绿色发展理念,成立村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实行村党总支、村委会、农业发展公司“三管合一”的管理模式,建设嘉禾水产、峒山葡萄园、鑫兴达苗木等22个生态农业基地,形成十里水杉、百亩樱园、千亩湘莲、万亩水产“十百千万”生态农业产业布局。
产业多了,集体经济壮大了,也吸引了很多在外打拼的村里人回乡创业,共建美好家园。
陈川就是其中的一员,他是峒山村土生土长的“90后”。2022年6月,陈川看到村里千亩荷花园的盛景,决定返回故乡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变得更美。他将一片占地近200亩水杉林打造成为峒山栖客露营基地。除了户外露营外,还包含户外拓展、户外写生等多种休闲、观光、体验的绿色项目。
“刚来时,这里还是一片荒芜,全是野草,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”陈川介绍,现在露营基地非常火爆,周末一天接待游客200余人,游客得提前预约才有位置。
从长久以来卖农产品,到卖美景、卖田园生活体验的转型,峒山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民生工程提升幸福指数
经济的发展,改变了村容村貌。近年来,峒山村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,通村通组公路硬化,路灯、供排水、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完善,环村、沿路、沿河绿化带建设,件件都是提高村民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。
村里结合农村生态环境整治,发动群众建起“五小园”(小菜园、小果园、小花园、小公园、小庭园)120余处,每月固定一天为集中“清洁日”,带动群众房前屋后扫干净、码整齐、清通透,解决了村内生活垃圾臭味熏天、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问题。
为美化人居环境,峒山村实行垃圾户分类—组收集—镇转运—区处理,全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、生活垃圾转运覆盖率达到100%。
目前,全村已建成9座污水处理站,铺设生活污水管网12500米,日平均处理污水量达135吨,实现全村污水全收集全处理。
阳光田园,诗画乡村,通过一系列举措,峒山村呈现出一派和美清新的景象,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、全国生态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、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、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项荣誉。
从“空心村”到“全国文明村”,如今的峒山村,没有一寸撂荒土地,各种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人们尽情地赏荷塘美景、游连片水杉、听蝉鸣声响。正如村歌《峒山老家》所唱:“红红火火是我的峒山老家”。
作者:章单伟 王建平 李斌